logo
中文
banner

语迟橙子成长记 | 家庭干预的三个要点--生活化、功个性化、功能化




也许有人认为,干预就是每周带孩子去干预机构,在外面刷一小时手机,再把孩子带回来;也许有人认为,干预就是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任务,给孩子刷卡片,读故事,努力鸡娃;也许有人认为,干预就是加很多群,看看其他妈妈们的分享经验,从中学习,给娃安排活动;


真的是这样吗?我们来看看橙子妈妈在家庭干预中的感受——


橙子妈妈分享1

我最近遇到一个困惑

为什么橙子认识卡片上的杯子,但是我在生活中发出一个简单指令“帮妈妈拿杯子”,他好像还是听不懂、不能很好地执行呢?总是需要我指着杯子对他说“帮妈妈拿过来”。明明他认识很多物品、还能说出来的啊!

橙子自己在玩游戏中还会说“佩奇想吃3(个)冰激凌”“我想(要)面包/饮料”呢,这句子够完整吧?不知道的还以为橙子的语言水平现在这么高呢!

但是日常生活交流中,他现在是表达不出来这么完整的句子的。他词组表达进步了很多,我想再突破一点点,引导他把主语加进去,但是游戏中简单,生活中很难!通常都是接龙式的,我:妈妈,他:打开面包。这要比给佩奇吃冰激凌的句子简单多了,可他就是说不出来。

因为他只是会在游戏中说这句话,但是没有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,他不会合理地使用这句话。

我给治疗师发了一个带橙子读卡片的视频,最初目的其实是“显摆”橙子的认知、语言表达水平还可以吧,看!橙子都认识,都能说出来!但治疗师出乎我意料地没有那么“感冒”,反而夸一点“批”两点。

夸  1:我把图片中物品的功能与动作对应起来了,这样橙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学习这些物品;

“批”1:卡片是平面图,不建议单纯学习卡片很抽象,因为孩子很难与真实的生活物品联系。比如橙子总把毛巾说成袜子。

“批”2:与其学习卡片,不如读一本与生活相关的故事书,在故事书中认识物品名称、功能,还可以与生活情节联系。


生活中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、几乎注意不到的卡点,而往往这些卡点正是孩子的基本需求,非常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学习语言。即便孩子在钻洗衣机、在地上滚鸡蛋,也是可以有机会带孩子增加认知、学习语言的。

这周线上课,治疗师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观念:生活即干预,干预即生活。

我想再补充一句:与生活无关的语迟干预,只是感动自己。

治疗师有话说:

家庭干预要点1--生活化

在设置干预活动时,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是很重要的。在干预过程中,孩子的语言目标要在生活场景中多次练习和泛化。


例如,孩子学习了“毛巾”这个词,最终的目的是认识到生活中所有的毛巾都可以用这个词来指代,而不是认为卡片上画着的黄色的、印着小熊的毛巾才是毛巾。同样,孩子学习了词组“想要”,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当孩子在生活中需要提出“想要吃饭”“想要玩具”“想要红色裙子”“……等等需求时,都能用到这个表达,而不是只知道玩游戏时可以说“佩奇想要冰淇淋”。


那如何做到“生活场景泛化”呢?家长可以带孩子尽量多地经历和他的干预目标相关的生活场景,有意识地在生活中重复输入这个词或表达。例如,孩子在绘本上学习了“梳子”之后,家长可以在家里、商场、理发店等地方,继续教孩子“梳子”,让孩子看一看、摸一摸不同颜色、材质、形状的梳子,给自己梳梳头发,再帮爸爸妈妈梳梳,帮孩子将词语和生活联系到一起;再比如,孩子学到一个词组“打开”时,可以尽量多地找一些可以用上它的场景,例如带孩子“打开门”,“打开窗”,“打开盒子”,“打开盖子”……,同时给孩子输入这些不同的“打开”。

橙子妈妈分享2

选择适合的、而非看起来

“合适”的语迟干预方法


为什么会提到这个话题呢?是由于治疗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,起因是这样的。

我们上周六的线上指导课是一节实时指导课—治疗师与我视频通话、耳机连线指导的一种线上教学模式。


我在与橙子玩海洋球的互动过程中,橙子状态不在线,治疗师指导我变换一种玩法——把球扔进桶里,借此机会输入语言。我照着做了,但我把球扔进去,他没有任何互动的意思,甚至还会不动声色地拿出来再放回到原来的位置。在我看来,这个游戏对橙子好像没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我是准备放弃这种玩法的,但治疗师没有,直到橙子离开海洋池之前,她都在指导我做这个游戏,并提醒我在各个卡点中引导橙子表达“扔进去”“拿出来”“不要拿”……事实上,橙子也的确看起来“无聊”地玩了十几分钟。


我是比较困惑的,所以在线上指导课的沟通环节提出了这个问题。


对于扔球的游戏,橙子好像并不感兴趣,为什么不换一种玩法呢?

橙子是个拒绝很明显的孩子,不喜欢的东西直接就表现出不要,会走开、会推开,再急一点会烦躁生气。但是在这个游戏中,我注意到,你每次扔球的时候,他都有看你,每次都配合着把球再拿出来,也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,说明他是感兴趣的,是可以引导的。

治疗师


所以根据橙子的性格特点而言,如何观察他对互动游戏感不感兴趣呢?看他的眼神有没有跟随着你就可以了。我还是对孩子不够了解,有时候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这种玩法或者引导的方法适不适合橙子。


但是,比如有些小朋友,他不感兴趣的表现可能就是虽然看着你,但就是不配合你。这时候你了解孩子的话,也应该能意识到孩子是不感兴趣的,虽然他并不会出现像橙子一样那么大的拒绝反应。那么,为了可以更加积极的互动,要及时改变玩法,而不应该学我与橙子互动的模式,持续进行一个他不感兴趣的玩法,双方都可能会觉得是煎熬。

再比如,橙子很喜欢我抱一抱他,那我强化他表达的方式,就是在他成功表达之后,与他拥抱,但是可能其他小朋友喜欢亲亲或者其他方式。

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,在没有专业治疗师的指导时,不能完全照搬从网上或群里家长们分享的方法,别人的方法未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,有时候不仅不适用,还反而会有伤害。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其他方法,要仔细雕琢成一套适合孩子的方式,而不是看起来“合适”的。

治疗师有话说:

家庭干预要点2--个性化

有不少家长会问,为什么这个XXX妈妈介绍的方法,对她家孩子那么管用,我家娃却完全不感兴趣呢?


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。这就是个性化干预的必要性。


个性化干预是指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情况、需求点、性格以及家庭情况等,“因人而异”、“对症下药”、具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孩子制定特定的干预计划。


就像文中所说,同样是玩自己喜欢的玩具,有的孩子会高兴得连蹦带跳,笑得像朵花,有的孩子呢,虽然喜欢玩,但不会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;同样是玩不喜欢的玩具,有的孩子会淡然地接受,但有的孩子却会有很明显的抗拒,例如哭闹,推开、扔东西等。那么,同样是“冷淡脸”,你怎么知道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玩具呢?因人而异。


不只是情绪反应,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。例如,如果A小朋友的语言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句子阶段,可以听懂像是“帮妈妈拿包、给爸爸放好鞋“等等指令,他就可以参与遵循指令类的游戏。而同样的游戏,对只理解单个词、不理解句子的B小朋友,可能并不适用,需要简化游戏规则,或者给予他更多视觉提示。


同样,每个孩子的功能性需求也不相同。我们在下一段继续讲。

橙子妈妈分享3

小活动,大文章

我一直不以为意、孩子却习以为常的一个简单动作——帮孩子挠背,在治疗师眼里,是绝佳的教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。

经过治疗师的点拨,我只用了三次练习,就让橙子学会了主动对我说“挠挠背”,第一次教他说,第二次直接提示,第三次首字母提示。之后,只要我等着,不主动给他挠背,他就会看着我说“挠挠背”。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。

1. 抓住必需需求的机会

于橙子而言,他非常喜欢挠背,同时在这个游戏活动的第一个流程就是帮他挠背,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必需需求。

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认知哦,我之前就一直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个机会去帮助他学习语言。我们觉得干预无从下手,很多时候是因为找不到这样一个契机,所以这就体现了治疗师存在的必要性。

2. 多次重复

这个过程,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,所需要的时长就不尽相同。橙子现在仿说没有问题,所以我对他说了一两次,他就会说了。如果小朋友还在不愿意开口说的阶段,那就需要大量的重复表达这个词语。

3. 直接提示

重复表达多次之后,就可以尝试提示了。刚开始的提示可以直接一些,提示“挠挠”或“挠”,等待,让孩子接话。也是需要不断重复这个练习。

4. 减少提示

我采用“nao”的一半发音来作为提示,可以嘴型大一点,说得慢一点。

5. 等待

当发现橙子有能力表达的时候,我就不再提示了。在每次他需要我挠背之前,看着他,等着他,让他清晰地意识到只有他说出来了,才等满足他挠背的需求。

其实其他语言的学习,也是如此。我们在干预课上学习到的底层逻辑,完全是可以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的,逻辑完全相通。

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啦,我也要在此基础上拓展表达“帮我挠挠背”—“妈妈帮我挠挠背”,真是觉得有意思呢!

治疗师有话说:

什么是干预的功能性呢?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,需要满足哪些生活上、学习上的需求,在干预中就要尽量优先帮助孩子满足这些需求,例如孩子现在开始有需求自己选择食物,那么就给孩子输入选择食物的表达;


如果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,那么可以给孩子输入在幼儿园里用得上的表达。反之,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用得上,在干预中学到相关内容时,生活场景泛化就会容易很多,干预的效果也会更显著。


例如文中的橙子喜欢挠背,要求挠背就是孩子需要的一个功能。所以,橙子妈妈教了挠背的表达之后,橙子就非常高效地学会了,而且可以直接运用起来。

在家庭干预中,我们可以”举一反三“,挖掘孩子在生活点滴中的需求。例如,每次吃饭前,孩子需要爸爸妈妈把他抱上餐椅,帮他摆好碗筷;甚至孩子偶尔感冒时,需要爸爸妈妈帮他擤鼻涕……这些都是教孩子表达需求的好时机哦!

干预的最终目的,是提高孩子在生活中的能力。因此,干预要考虑生活化、个性化和功能化,让干预活起来!


孩子迟迟不开口,怎么办?


都说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。对于语迟宝宝来说,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,每天都有许多机会,在科学有趣的互动中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。


如果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专业信息,立即扫码预约专家咨询,告诉我们您的困惑和需求,培声老师将会及时与您联系!


艾老师:15316506310




;